明前茶是清明節(jié)前采制的茶葉,芽葉細嫩,色翠香幽,味醇形美,是茶中佳品。在大關縣,明前茶香漫溢出高山峽谷。

明前茶,貴如金。為了抓住明前茶采摘的最后時間,在節(jié)前盡可能多地把數(shù)量有限的明前茶搶收起來,大關縣清茗茶有限公司總經理劉享芬,一大早就趕到位于海拔1200多米的翠華鎮(zhèn)翠屏村后山茶園里,組織從四面八方匯聚而來的茶農采摘茶葉。伴著隨性而起的山歌,茶農們來回穿梭、指尖翻飛,一片片嫩綠的芽條輕快地從茶樹落進茶農挎在腰間的小簍里。
大關縣清茗茶有限公司總經理劉享芬
正月十幾下了一次凍雨,才發(fā)出來的芽包凍著了、冷著了。天又干對茶葉也有一點影響,發(fā)不起來,那個芽不是很壯,所以它的產量有一點低。

大關縣翠華鎮(zhèn)翠屏山產的“翠華茶”至今已有500多年的歷史。“山高谷深云如海、巖峭坡陡日照短”的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孕育出的“翠華茶”色綠、香高、味甘、形美,歷來頗受顧客喜愛。今年開春以來由于一直沒有有效降水,茶樹發(fā)芽時間比往年推遲了近10天,使明前茶的品質比往年有了更進一步的提升。明前茶開采以來,公司生產的茶葉供不應求,劉享芬白天組織工人采摘,晚上再把采摘到的茶葉運到加工廠殺青、壓條、烘干,忙得不亦樂乎。
大關縣清茗茶有限公司總經理劉享芬
天干發(fā)不出來,所以現(xiàn)在預計只能炒到4000斤左右。價格還可以,芽尖的話賣上(每市斤)1000(元)左右,一芽一葉的賣上800(元),比去年的價格一斤茶葉增長200塊錢。抓緊清明這幾天多炒一些青茶出來。

2015年,因為看好大關“翠華茶”的發(fā)展前景,劉享芬從父輩手中承接過茶葉加工制作手藝,注冊成立公司,做起了“翠華茶”加工、銷售。之后,她先后投資300多萬升級加工廠,發(fā)展起2100畝基地,逐漸形成種植、加工、銷售一體的經營模式。雖然今年明前茶產量降低,但由于價格上漲、銷售旺盛,明前茶的收入有望超過往年,再加之春茶、夏茶、秋茶訂單有所增加,這給了劉享芬抓好全年生產的底氣。
大關縣清茗茶有限公司總經理劉享芬
春茶、夏茶、秋茶要摘到8月底,摘完以后估計在12000斤左右。比去年的增長2000斤,去年我們總產值是260多萬,今年多2000斤左右干茶,(總產值)預計在300多萬。
大關縣農業(yè)農村局茶產業(yè)負責人徐天祿
我們(全縣)現(xiàn)在有8家公司和2家合作社、2家集體經濟公司和10多家小作坊在生產加工,有6家公司已經注冊認證了綠色和有機產品。

目前,大關縣共有茶園面積5.2萬畝,其中集中連片采摘面積2萬畝。經過持續(xù)不斷地夯實發(fā)展基礎、提高種植管護水平、培育壯大生產經營主體、改良生產加工工藝,茶葉品質不斷提升、產品銷路不斷拓寬,茶產業(yè)已成長為大關縣群眾增收的特色支柱產業(yè)之一。
大關縣翠華鎮(zhèn)翠屏村村民韓雪珍
我們每天采茶葉一天會采上個四五斤,一天要采一百多塊。采茶葉從開頭采到最后全部采完,一個人還是要采六七千(元)。天天都有茶,只要你肯來,天天都有收入的。
大關縣農業(yè)農村局茶產業(yè)負責人徐天祿
我們2023年茶葉產量實現(xiàn)了250噸,產值在5000萬這個大數(shù),帶動的(群眾)有統(tǒng)計表冊的數(shù)據是4300戶、15000人,人均增收在500元以上。
來源:微大關,信息貴在分享,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(lián)系刪除